封开之旅网 - 广东封开自助游指南、旅游资讯 招商合作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Atom订阅 | RSS订阅 | 手机触屏版
首页旗帜A1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4 首页旗帜A5 首页旗帜A6
当前位置:封开之旅网 > 关于封开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淘潭节-莲都镇华兰村的独特风俗

时间:2012-09-25 来源:西江网 作者:FKTRIP 点击:

杀鸡宰鸭,吃鱼生饮鱼骨酒,整个村子张灯结彩,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9月18日,封开莲都镇的华兰村,举行了独特的淘潭节,整个村子弥漫着喜庆。

淘潭节为华兰村所独有,每三年一届,每次都会凝聚人气。为了保留、传承这一独特民俗,封开县文化部门正收集材料,准备将它申请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写: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孙姝 莫文娜

摄影:记者 蓝剑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民在水潭里捕捞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捕捞到的鱼放了一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民把捕捞到的鱼切成鱼生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捕鱼手发现目标,奋力扑向水中的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村民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家家户户都热闹非凡。


现场:陌生人也被热情款待

封开莲都的十里画廊因风光独特秀丽,近年来被打造成旅游景点,有着200多户人家、近1300多村民的华兰村,就在十里画廊中间。上午近10点,记者到达华兰村村口,蜿蜒的乡村公路两边,都停满了车。而当天粗略统计,宾主达近5000人。

淘潭活动在村东山脚下的龙潭举行。潭没有上游来水,仅有条水坝拦着,村民介绍,潭水是从地下、山中流出。潭中有两个竹排,四名年轻人在竹排上左右晃动驱赶鱼儿,潭四周则站着守网待鱼的村民。

潭边神社已有几百年历史,被列入封开县文物保护单位。神社前,用稻草、木棍围起一块空地,捕捞的鱼都被放在这里供奉,淘潭结束后,才全部由“潭手”分给每家每户。

记者巡村发现,每家每户都正在制作鱼生,部分人家亲戚朋友多,当天中午要摆十几桌。鞭炮声声、锣鼓喧天,村民见到陌生人也很热情,随便走进一家,都会被招呼着吃鱼生、喝酒。
鱼骨酒是村里特有的酒。这届“潭主”之一的龙其胜介绍,鱼去肉后,要用布将骨头上的血吸掉,再用500C的白酒腌好,觉得可以后,再用400C的白酒冲泡,要喝前几天再加入白糖。鱼骨酒入口无鱼腥味,也不呛喉,有点甜味,喝完浑身暖暖的。

传说:龙潭为神仙的眼睛

据了解,淘潭节从明朝流传至今,还有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而熟悉故事的,如今只有村中的老人。今年的“潭主”中,退休前为莲都镇教办主任的龙其胜及莲都镇文化站原站长的龙博文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

龙其胜介绍,华兰村的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南京的珠玑巷搬来,当时村中几百亩农田全靠山脚下一眼泉水灌溉。有一年遭遇大旱,庄稼眼看着都要枯死了。泉水边有一座庙,住着一对老夫妻,看到这景象也十分忧心。

有一天拂晓时分,村民听到几声“轰轰”巨响,以为是打雷下雨了。但起床后发现,一滴雨都没有,只是隐约听到流水声。

循声而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只见东边的山腰上挂着一朵白云,庙旁的将军山被搬到了村北的河中,老夫妇在白云中泪如泉涌,泪水喷到庙顶,庙就一点点地慢慢下沉,几近干涸的泉眼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大水潭,水流慢慢变大,两位老人渐渐消失在天际……

从此,村中农田有潭水浇灌。为报答两位神仙恩情,村民奉他们为社主,供奉在潭边。逢年过节村民都前来朝拜。每隔三年,在农历八月,村民择“吉日”为神仙 洗龙眼,因此有了淘潭节。而“潭主”由村中德高望重者轮流担任,负责淘潭节的工作。龙其胜的父亲,今年95岁的龙叶伟,50多年前也曾担任“潭主”。

未来:收集资料申遗

据介绍,淘潭节前,潭的周围张灯结彩,淘潭节时,将蒸煮好的油茶装到木排上,再将油茶撒到潭中,敲锣打鼓,摇摆木排,激荡潭水,鱼儿蹦跳。第一条捞上来的鱼,不论大小和品种,立即开膛破肚,供奉在社主前,随后鞭炮齐鸣,早就等在一旁的村民们开始朝拜。

淘潭节结束后,村中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以食鱼生、喝鱼骨酒、喝鱼头汤为主。

封开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多名工作人员也赶到华兰村。该局副局长李宪芳介绍,目前正在收集关于淘潭节的相关资料,准备将这一节日申请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平时潭里的鱼,没有村民敢偷,即使鱼跳出潭被捡到了,也会被放回潭中。这是很淳朴的民风。淘潭节是传统的民俗,很具特色,应该将它传承下去。”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16. 封开之旅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