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 采茶戏起源于广西的彩调剧,清末民初传入封川县,流传于封川的大洲、泗科等山乡。民国初期,泗科、上律、 垢塘等乡村的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组成小型戏班,按照彩调剧的小曲排演一些古装戏,配上简单的锣鼓音乐,用当场地方言演唱,在当地乡村或到邻县广西苍梧县的 梨埠、木双、沙头、石桥等乡村演出。经过80多年的活动和几代艺人传艺,逐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采茶戏,至今仍流传于大洲镇的部份农村。所演剧目多属几套 传统戏,也有自编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短剧,大都春节期间作演出活动。
五马巡城舞 起源于宋 末,流传于大洲上律、垢塘、泗科、大和、岐岭一带。表演者40-50人不等,阵容庞大,5人扮成古时战将,骑着红、黄、黑、白、青5匹马,前有引马童子, 后有宫灯罗伞。人们随着强烈的锣鼓节奏起舞穿过东、南、西、北、中5个城门,气氛热烈,寓意戍边保国,颂扬爱国主义精神。多在春节期间表演。
麒麟白马舞 起源无考,据大洲上律麦氏族谱记载,宋初有麒麟接福的传说。一男一女分别扮成状元、状元夫人,骑白马、麒麟,前面各有童子引路,后有两人撑罗伞、两人提花 灯,随锣鼓节奏穿插起舞,象征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在节日期间表演,流传于大洲上律、泗科、大和、垢塘、岐岭等地。
春牛舞 解放前流传于大洲镇农村,由3人表演,2人舞牛头牛身,农夫牵牛,表演时无音乐,农夫在锣鼓钹声停止后,演唱山歌。多在春节期间表演,寓意春早人勤,企盼丰收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