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之旅网 - 广东封开自助游指南、旅游资讯 招商合作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Atom订阅 | RSS订阅 | 手机触屏版
首页旗帜A1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4 首页旗帜A5 首页旗帜A6
当前位置:封开之旅网 > 广信文化 > 岭南古都 > 正文

在封开,回望古广信

时间:2010-01-2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edwin 点击:

fktrip_2010_1_23_113559.jpg
纪念歌神刘三妹的“圣妃宫”。

fktrip_2010_1_23_113640.jpg
15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封开,最能让人心生沧海桑田的感慨。

fktrip_2010_1_23_113713.jpg
封开的地貌是过亿年前地壳运动的结果。

  站在今天的封开土地上,听当地人讲起过去的故事,对一个岭南人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仿佛我们先祖们与这片土地的生长和生生不息的情景历历在目。

  物种繁盛大地斑斓

  5亿年前,封开这一片山林、土地,还是苍茫大海。

  4亿年前,封开这里,剧烈的地壳运动,大海被撕裂开了,山脊耸起,海枯石烂,深海变成陆地,大地上却迎接来了物种的璀璨和斑斓、神秘而神奇的地貌。

   3亿年前,多种不同地质的山体争先恐后地拱出地面,封开方圆十公里之内,三种不同年代、不同级别的山体相继奔涌而出,有石灰岩、砂页岩、花岗岩等三种地 质地貌,据说这形态各异的多种地质,在形成时间上各相距约2亿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数亿年时间中,它们倒也相安无事。物种的繁盛总在考验着大自然的耐心,自 然界也在考验着人类的信心。

  针对这种生长期相距2亿年但却如此近距离的共处现象,有专家指出,那要“归功”于大斑石的功劳了。因为大石一出,天下太平,如此大规模、大体量的石头出现之后,整个地壳比较稳定,因此各种地质地貌相对保持“原貌”;封开这么多年来,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地震。

  15万年之前,岭南先祖开始活动

   大约15万年之前,在封开这片土地上,我们岭南人的祖先已经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了。把封开当成岭南最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地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在黄岩 洞附近发现的古人类牙化石距今148000年,比历来认为是岭南最早的古人类“马坝人”还向前推进了2万多年。因此证明,岭南人的祖先是在封开这一带繁 衍,封开也正是岭南文化、粤语的重要发祥地。

  从考古发现到的化石及石器来看,岭南原始人类已学会生产、打磨石器,烧烤食物,并会利用骨针,缝兽皮做衣服遮身取暖了。从黄岩洞博物馆的展示来看,当时这里的生物也非常丰富,包括剑齿象、熊猫等。

  随着岭南原居民的进化,封开的古人类开始从洞穴而居迁为山冈生活,当年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石器和武器,还逐渐发明了捻线织布。

  大约4000年前,居住在封开一带的岭南先民们已开始制造相当精美印纹的陶器了,而且还通过河道交通等与广西、珠江三角洲等地居民进行了交往。

  西汉建制,古广信两度为岭南首府

  2000多年前,秦汉至唐代期间,得益于封开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之便捷,封开一带一直为古代岭南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和枢纽。数千年间,中国南北的交流,中、外的交流基本上都必须通过封开和梧州。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岭南之后,在岭南设“交趾部刺史”,监察岭南九郡,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今越南)、九真、日南、儋耳(今海南 儋州)、珠崖。当时的刺史治就设在“封开”,汉武帝的意思是“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因此取“广信”两字作为岭南首府名称,此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交趾部刺史”改为“交州”,州治仍为广信。公元264年的三国时期,从交州所辖的九郡中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为广州,州治为番禺;而其他五郡仍为交州。

  商贸活跃,重教兴学出贤才

  也正是在西汉年间,封开的商贸经济开始活跃起来,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便利,从此出徐闻、交趾(今越南河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

   这种当地居民的商贸活动之活跃令人疑惑,但当我参观完了杨池古村之后,这个疑惑便不存在了。因为与其他古村落完全不同的是,这个距今有着380多年历史 的村落,面积不大,却已有银库、钱庄等,且有相当完善的“银行安全保障体系”,如在兴建钱庄时,屋顶瓦片下加了木条,这样一来盗贼就算揭去瓦片也无法入 屋;推笼门上也暗藏机关,只要贼人入屋,屋主扳动机关,门会重新会锁上,贼人就插翅难飞了。

  同样是在这座“岭南第一村” 中,我们看到诸多“私塾”保存完好,包括晋公书室、均禄书室、锄经书室、景公书室等,这是当地重教兴学的表现。我想,这与当年出了“岭南第一位状元”等有 关系,村民都尊崇“唯有读书高”、“勤耕苦读、忠孝礼义”的祖训。当然,该村落历朝至近现代,也出现了诸多贤人。抗战时期,何香凝、红线女、马师曾等名人 也都曾经在此村落的“乡贤居”住过一段日子。

  梅关开道,广信式微

  一直到了唐朝(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回老家韶关途经大庾岭时发现古道年久失修,于是向皇帝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

  梅关新道(大庾岭)开通之后,封开-梧州的水上通道才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封开也日渐式微,从原来两任两广首府的显赫地位逐渐走向沉寂。

  相关链接

  值得记住的封开之人、事和物

  封开的一位状元:唐代,岭南(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一位状元。考中状元时,莫宣卿年仅17岁。

  封开的一位歌神:刘三妹。刘三妹被当地人奉为“圣妃”,与广西桂林的刘三姐实际是同一个人,都为歌神的化身。

  封开的一块石:大斑石。一石成山,壁立千仞,号称“天下第一石”,占地达1101亩,周长达4100米。

  封开的一条线:北回归线穿过封开,封开也是大陆第一个兴建“北回归线塔”的城市,北回归线是北纬23°26‘的纬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塔身高度15米,据说还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封开的一个洞:黄岩洞,是迄今发现的岭南先民们最早生活、起居的洞穴,是岭南子民祖先的故居。

  封开的一个村:杨池古村,有“岭南第一村”之称,古村坐北向南,有6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屋,全部为砖石木结构,全部为叶姓村民。

fktrip_2010_1_23_113756.jpg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肖阳图片摄影本报记者黄皓

推荐文章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16. 封开之旅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