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之旅网 - 广东封开自助游指南、旅游资讯 招商合作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Atom订阅 | RSS订阅 | 手机触屏版
首页旗帜A1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4 首页旗帜A5 首页旗帜A6
当前位置:封开之旅网 > 广信文化 > 岭南古都 > 正文

古粤语形成于广信一说

时间:2016-01-07 点击: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古广信灿烂的文化现象引起岭南社会科学各界学者的关注。十多年来,陆续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和著作问世。在语言学 方面,对粤语的形成和发展问题,1995年叶国泉、罗康宁著文提出,粤语由汉族移民从中原带入,形成于西江中部,沿西江向东扩展,逐渐成为西江流域至珠江 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联系岭南古代文化源流的历史,此说论据应当引起注意。

近年来广东的语言学家大都主张粤语是由北方的古汉语传入岭南而产生的。由于五岭隔绝,与中原交通往来较少,粤语的变化较少,因而较多地保存了古 汉语的特点。两晋及其以后,北方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战乱频繁,各地区间和各民族间的交融,使语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粤语距离愈拉愈远。

也有个别学者,例如香港李敬中根据粤语与壮语有相通的口语词,提出粤方言是从百越少数民族的语言演化发展而来的。在古代,粤人的各个部族是各自 独立,互不统属的。当时生产条件非常落后,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百越部族,因而也就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古粤语”。固然,粤语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 可避免地会从其他方言或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例如壮语和英语,都可在粤语中找出一些受其影响而生的词语。但这种影响毕竟是个别现象,不能作为一种语言来源 的凭据。“粤语虽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语言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带来的”(《粤语源流考》)。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湖南湖北强大的楚国,与岭南有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楚语和越族土语融合,形成处于萌芽状态的古粤语。

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以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据《汉书·地理志》所记,岭南各郡除交趾郡和苍梧郡以外,人口都不过数万,对比之下,五十 万是一个可观的数日。按照本书前面对秦汉时代交通路线的论证,大量的移民当是循潇水一封水线水路而来,而其人数较多的聚集点,自然是广信县一带地方了。当 时广信和“封中”一带地方,经过与秦军几年的残酷战争,伤亡惨重,幸存者也会逃散,粤人更为稀少。大批的移民填补真空,在这一带地方定居下来,中原汉语也 就首先在广信一带传播开来,与处于萌芽状态的粤语融合和发展。为什么这大量的移民选择广信一带定居,而非番禺呢?因为当时番禺的粤人势力仍很大,任嚣和赵 佗虽然占据了番禺,但他们清楚地看出这种形势,因而采取“和集百越”的政策,任用官员上下多是粤人,连赵佗自己也着起粤人的服装,学习粤人的样子生活,自 称“蛮夷大长”。因而秦汉时代的移民,大都在西江中部落脚。

罗康宁在《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中论证,封川话有一个特点,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次方言中,是仅有的。罗文研究 后得出结论:“正因为封川话浊音声母是《切韵》以及《切韵》之前古音的保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切韵》之前大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 传入封川,并逐渐偏离它原来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一种方言。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

罗文从语音的角度,迸一步印证了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一带一今西江中部。

两汉年间,广信曾为交州刺史治三百年,成为岭南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其杰出的代表人物,诸如陈元祖孙三人、牟子、士燮等文化名人,都是先 后南移的汉人,而非当地的粤人土著,他们对传播汉族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传播,汉语亦首先在他们所在的广信一带传播开来,而且脱 离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早期粤语。

三国时代,番禺成为广州州治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从广信迁到番禺,汉人的势力也向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扩展。东晋五胡十六国以至南北朝,北方连年 战乱,再一度引起向岭南大移民的高潮。这次移民较多地进入番禺(广州)一带,而当时朝廷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任用“俚人”为各级地方官吏,亦有利于汉 民与粤民的融合,在良好的政治气氛之下,汉族文化和语言逐渐从西江中部向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传播,粤语也就成为整个西江流域以至珠江三角洲的通行语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移民,也带来已变化发展的北方汉语,无疑会很大地丰富和影响粤语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书面语读音对粤语的影响,使粤语接受更 多汉语共同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受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处混战和政权频频更迭状态270多年,语言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而岭南的汉族移 民相对安定,反而较多地保存源于中原的古汉语特色。于是粤语和中原的流行语言拉开了距离。从此粤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成为一定范围内流通的方言之后,就 拒绝继续接受北方汉语的同化,而按照自己的轨迹继续发展。

客家人在唐朝梅关新道开通以后开始进人岭南。他们带来了当时的中原汉语,也无法同化已形成自己特点的粤语了。可以说,唐宋时期,粤语已发展成为一支有显著特点的汉族语言,并以广州为中心。至今,人们习惯把粤语称为广州话。 

从现在广州话的流行情况,也可以印证上述粤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论述。梧州和封川与广州距离相当远,当地粤语和广州话却差不多;台山、开平距广州较近,而当地粤语与广州话差别很大;广州市所辖的增城市的语言与广州话差异也不少。

参考《粤语源流考》的论证,从大范围来分析,粤语的流通情况可分三个层次:           

(—)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两岸的县市话语为基础,是粤语系统中最流行的主体方言;

(二)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等等,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南宁等地。这些市县的方言与广州话比较,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但语言、词汇仍大同小异,跟广州人用方言交谈,还可以互相通话;

(三)非珠江或西江中游地区,如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阳山、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连州、连南、连山等县市以及广西合浦、廉州、灵山部分乡镇,这些远离西江中游地方的粤语,语言和词汇和广州话有较大差别,广州人难以听懂。

这种依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的语言为中心,距之越远则差异越大的情况,证明粤语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西江中游特别是古广信县是息息相关的。

推荐文章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16. 封开之旅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