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开之旅网 - 广东封开自助游指南、旅游资讯 招商合作 |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Atom订阅 | RSS订阅 | 手机触屏版
首页旗帜A1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3 首页旗帜A4 首页旗帜A5 首页旗帜A6
当前位置:封开之旅网 > 广信文化 > 岭南古都 > 正文

广信文化历史的地位

时间:2009-11-16 来源:广信文化论文集 作者:edwin 点击:

  一、广信文化界定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发于先秦,经汉唐到宋,繁荣约2000余年,保存至今。地域上为西江、桂江、贺江、北流江四水交会地区,相当于汉到刘宋苍梧郡、萧梁、南陈梁信郡,隋代苍梧郡,唐到两宋封州和梧州,相当于今肇庆市西部、云浮市西北部、梧州市东部等。广信文化指发生于这一特定历史时空里的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或珠江文化一个亚文化。

  二、 广信文化发生历史地理背景

  广信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和特定地域体系是一定历史地理背景产物。

  (1)四江交会地理区位。桂江、贺江、西江、北流江作为文化载体交会于此,将不同地域文化在此与土著文化交流、碰撞、融合,构成新文化,形成兼具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丛”。

  (2) 海陆丝路交会通道带来海陆文化(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流。

  (3)南越文化与呕越、骆越文化接合部

  以南海郡为主体南越文化与以苍梧郡等为主体呕越、骆越文化在这一带接触,形成两者接合部,使之兼具两种部族文化风格。

  (4)广信长期为苍梧郡住所,也是岭南政治中心之一。据统计,两汉时,先后出任苍梧郡太所有13位[1]。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驻节之地,其政治制度应比其他地方完善。从汉武帝时代起,交趾(州)刺史部“治所在苍梧郡”[2],诸史统计,两汉交趾(州)刺史不少于22人[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08~509)。监察性质刺史同驻广信,进一步强化其政治地位,以后历南北朝、隋唐宋皆为全国二级政区治所,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5)广信地区

  河网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人口较多,劳力充裕,为农业发达之区。考古发掘这里有各式农具、谷仓,盛产粮食,“宜为秦桂林郡中物富民殷之地”[4],为文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广信文化特质和风格

  在特定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孕育、发展广信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一部分,有自己文化特质和风格。

  (1)多元性 广信文化由多种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其中包括

  土著文化:含骆越、呕越、南越文化,主要唐代以后,这些文化又演变为壮、瑶等少数民族文化。

  中原文化:周秦经汉唐传入该地区文化,融合为当地文化一部分。

  荆楚文化:经湘桂走廊、贺江古道传入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经牂牁江传入,如枸酱贸易至番禺(广州),冶铁业也传至广州,广信是交通枢纽,留下巴蜀文化成份。

  海外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牟子《理惑论》可为代表。

  滇越文化:西南地区土著文化,包括傩文化、铜鼓文化、滇桂丧葬文化(屈肢葬、二次葬等)、风俗文化等,通过文化交流,从西南传入广信地区,成为当地文化成份之一。

  (2)原生性 以既开放又封闭区位关系,广信文化从其发生到后来演变看,既有外来文化,更多地保留原生文化,包括以下数种:

  旧石器文化:“封开人”,14.8万年,比马坝人早2万多年

  土著文化遗存:古越语地名(那、古、都、云、思、六等地名)、风俗(跳禾楼、对歌择偶等)、语言(怀集标话)

  古苍梧文化:广信地区上古居住苍梧族,“苍梧”一词屡见于《尚书》、《左传》、《路史》、《山海经》,亦作“仓吾”,是一个很古老民族,也是土邦小国,《汉书音义》云:“苍梧,越王自名为秦”,族名既老,文化也很古老,属原生形态。

  粤语发祥地:广州话最早形成地区。

  儒家文化:在教育文化方面,西江地区与粤北一样,是岭南兴学最早地区。西汉以降,苍梧即成为一个教育文化中心,办学的多为南下士人,是为私学。一些饱学之士,即在其中任教,讲授儒家经典,从游者数百甚至上千人。如汉末北海人刘熙,建安中期“沿辟不就,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5]。汉末三国初名臣虞翻,《三国志·虞翻传》记罪放在“岭南十余年……,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他经常来往于南海、苍梧等郡,兴教办学。东汉初,苍梧广信籍经学大师陈钦、陈元也办过私学,开苍梧办学之先河。陈钦、陈元被尊为“岭海儒宗”,由于苍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也吸引岭南其他地方的人士前来办学,南海郡人黄豪,史称他“年十六,通论语、毛诗,弱冠诣交趾部,刺史举茂才,因寓广信,教授生徒” [6]。最后苍梧郡和粤北的桂阳郡当时都处在同等的政治和经济水平上,桂阳设有官学,苍梧也应该设有官学,否则培养不出那么多官吏和忠孝之士。在大部分地区仍很蛮荒的岭南,苍梧郡能出现一片琅琅书声,就是儒家文化在当地生根、传播的结果。

  佛教文化:牟子其人其书被誉为岭南佛教开山祖,到唐代惠能完成禅宗革新,此前牟子应为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最早接受第一人。

  (3)集聚性广信文化繁荣兴旺,从时间上说,肇于两汉而盛于六朝时期。宋以后趋于式微,原因是五岭交通重心偏东大庾岭道占上风,对这段时间广信文化辉煌成就,明天启《封川县志》评封川“地灵人杰,汉唐之间,明经高第独步其先,是为名邑也”,又曰:“封居岭表要荒,衣冠文物仿佛中原”[7]。

  从地区集聚上说,广信属汉长沙马王堆《地形图》上岭南仅有2个地名之一“封中”(贺江流域)范围,显见这一地区为荆楚人熟知。文化空间集中,表现在人才、教育、学术等领先地位,故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指出:“当时(两汉)的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有相当的学术成就,但可以代表广东学术思想的,还是西江中部的几个学者。……这是广东学风的重要先河,又相当的引导作用”[8]。这至少说明,广信文化比广东许多地区先进,是文化空间集中产物。

  (4)先进性 广信文化深得以上有利要素滋润,在两汉时已经成熟,凌驾于许多地区之上,惟其如此,广信文化应是时代先进文化,上述多个方面表现它的先进性。民族学家徐松石说:“岭南经学,实以二陈(即陈钦、陈元为始)”[9]。罗香林先生对西江文化评价实际上也是以它的时代先进性为核心的。到唐代,封开出了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同样是广信文化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宋以后,包括广信在内西江地区科举人才在广东比例大幅度下滑,从汉~六朝占21.7%,唐12.8%到宋15.7%,元8.3%,降至明清6.4%和5.9%[10]。广信沦为文化滞后地区,不复历史之盛矣。

  四、广信文化历史影响

  作为西江文化早期代表的广信文化由于它的集聚性和先进性等特质,故具有较高文化势能,不断向外辐射,产生各种效应和影响,这包括:

  (1)加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野蛮民族始终要被先进民族同化理论,两种民族文化水平差距越小,越容易交流、融合或同一。从岭南开发的历史进程和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推进的空间格局来看,广信是岭南经济文化先进的地区。到汉代,古老的苍梧族已有一部分融入华夏族[11]或汉族,中原人不再称广信的土著居民为“蛮夷”,而称汉人,即杨孚《异物志》各卷所称的“南人”。苍梧人甚至到外地为官,这一定是汉化了的苍梧族人。汉应劭《风俗通义·氏姓》记有苍氏“汉有江夏太守苍英,子孙遂为江夏人。”有研究者认为这个苍英是苍梧族人,官至太守,可为汉化了的代表人物。历史早期,广信地区能居先进地区之列,应归结于这种文化的交流、融合的推动与支持。

  (2)促进广府民系形成

  中原汉人通过湘桂、潇贺走廊南下,与土著越人在古广信一带发生语言等文化交流,产生最早一种粤语,故不少人认为广信是粤语的发源地。语言是民族或民系识别主要标志之一。汉代以降,南下汉人主要以湘桂潇贺走廊为交通线,唐以后才转到大庾岭道,广府系最早一部分应在广信地区形成。唐宋则从南雄珠玑巷南下珠三角的移民,形成另一部分广府系,两者通过各种途径,最后形成广府系的整体。粤语的共同性成为两个群体构成同一民系的必要条件,广信文化在其中是起了先导作用的。

  (3)为两广区域联系,实现经济和空间优势互补提供文化支持

  岭南虽然在宋代划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为全国两个一级政区,但广信作为分界地区,属西江水系,地缘、史缘、血缘一脉相承,尤其文化的共同性使两省区各种往来非常方便,区域联系牢固有力,从而为彼此之间的资源和空间互补、商品流通、统一市场的建立等提供了深层的文化支持。秦汉以来,尤其到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两广的区域联系主要发生在广信地区,广东从广西得到粮食、矿产、木材等,广西则从广东得到食盐、手工业品、工业技术和资金等。明清广西商业出现“无市不趋(广)东”,“无(广)东不成市”的现象,即为这种写照。近年,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两广是地缘关系最密切的地区,这都与广信在历史政区关系的嵌合、文化渊源的深厚和文化特质风格的一致分不开的。

  (4)广信文化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供开发利用

  广信文化初期湮没无闻,近年始被发掘,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故有封开是“岭南文化古都”之说。其文化内涵甚为丰富,可发掘、整理、继承的优秀成份甚多,有些具有唯一性,而其时代又以中上古为多,以广信文化的兴盛时期相一致,足见广信文化在西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笔宝贵的跨省区的文化遗产对于两地历史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开展文化旅游作用甚大。

  五、小结

  广信文化作为岭南文化或珠江文化一个亚文化,深得广信古代交通枢纽地位。发达的农业、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政区住所的稳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具有多元性、原生性、集聚性和先进性等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历史上称盛一时,并在促进当地民族和文化融合、形成新民系、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广信文化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本文作者:司徒尚纪 --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人文地理学家。
 

参考文献:

[1]《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统计。

[2]道光《 广东通志》卷231

[3]张荣芳、王川《两汉时期苍梧郡文化论述》见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丛(二)

[4]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5:85

[5]道光《广东通志》卷327

[6] 道光《 广东通志》卷4

[7]天启方尚祖《封川县志》卷2

[8]罗香林《中国学术史上广东的位置》书林. 1卷3期. 1937年7月

[9]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68

[10] 司徒尚纪《西江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初探》、(《岭南文史》 1996年第4期)

[11]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36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推荐文章
关于网站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6-2016. 封开之旅 All rights reserved.